南昌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南昌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3年度)
授权学科(类别)
| 名称:旅游管理
|
代码:125400
|
2023年12月
一、总体概况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等。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位点文化建设,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等。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导师选拔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学术训练情况,学术交流情况,研究生奖助情况等。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等。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学位论文抽检、盲审情况及问题分析等。
六、改进措施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一、总体概况
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授权点于2010年获批,是全国首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TA,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分设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休闲与文化产业管理、会展旅游与管理等4个方向招生。截至2023年12月,共毕业102人。
2023年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共招生32人(含留学生1人)。在读研究生共62人,其中2022级研究生22人,2023级研究生32人。我院2023届毕业生共计19人,授予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19人。
2、学科建设情况
(1)学科方向。南昌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江西省首批优秀品牌专业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 年被列入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创建名单,2020 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2022年被确定为江西省五星级本科专业。学科始建于1993年,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招收第一批旅游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目前设有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休闲与文化产业管理、会展旅游与管理等4个研究方向。
(2)师资引育。本学位点力求打造“五维能力”教师队伍,即有学术造诣、有责任心、有团队协作能力、有职业道德。现有导师1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100%,全国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 名、省部级人才6名。50%的教师具有境外访学经历。
(3)平台建设。拥有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国家部委研究基地)—江西红色旅游研究中心、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旅游研究院、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旅游强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南昌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四个研究基地,其中旅游研究院是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目前正着力建立起旅游管理科学研究高地、人才培养高地、决策咨询智库,引领我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4)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提升组织效能、创新工作载体、加强机制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入学至毕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①透明化招生,遴选品学兼优之才;优化导师甄选,严审业绩材料和师风师德。②规范培养过程,从开题到答辩,制度完善,监督到位。③对标学术前沿,增加研究投入、师资引育、平台搭建,年均举办学术活动20余次。
(5)学科特色。一是围绕红色旅游学科特色,完成省“双一流”红色基因传承学科群年度建设任务;二是作为特色方向融入“国家安全学博士点”申报以及教育部基地重组工作,学科平台资源进一步整合;加入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以及;三是加入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成为继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澳门大学第二批联盟成果,借助平台优势共同推动高质量旅游研究合作,高素质旅游专硕人才培养,继而推动学科发展。
(5)主要成果。①人才培养口碑好。2017-2023年间,累计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102人,毕业生以其深厚的知识素养、出色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广受社会各界赞誉。②科研成果质量高。在《旅游学刊》《统计研究》《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CSSCI 55篇;SSCI一区、二区2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篇,出版学术专著19本,科研获奖6次,其中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表现出较大科研潜力。③纵向课题获佳绩。立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其它国家级项目9项,横向课题70项,横向课题合同经费累计1700多万。
3、研究生全过程管理状况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工作,研究生招生人数和生源质量达历史新高。2023年,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报考数282人,较2022年同比增长78%;2023年录取32人(含留学生1人),较2022年同比增加31.25%;在校生62人,毕业19人,学位授予19人,就业率达100%。历年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2017-2023年MTA研究生各项数据
年度
| 招生数
| 在校生数
| 毕业生数
| 学位授予人数
| 就业率
|
2023
| 32
| 62
| 19
| 19
| 100%
|
2022
| 22
| 41
| 13
| 13
| 100%
|
2021
| 21
| 34
| 18
| 18
| 100%
|
2020
| 15
| 34
| 11
| 11
| 100%
|
2019
| 19
| 30
| 6
| 6
| 100%
|
2018
| 11
| 17
| 5
| 5
| 100%
|
2017
| 6
| 11
| 1
| 1
| 100%
|
①线上+线下宣传显成效。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开展线上院长招生宣讲会;面向南昌本地企业进行专场招生宣讲2场,参加学校线上招生直播1场,点击率5000多次,访问江西省知名旅游企业和政府机关,宣传招生信息,培育潜在生源单位;设置考生咨询热线,全面且耐心地解答报考疑问。2023年度获评南昌大学“招生工作特色单位”荣誉称号。
②过程监督保障质量。规范培养过程,从开题到答辩,制度完善,监督到位。对标学术前沿,增加研究投入、师资引育、平台搭建,年均举办学术活动20余次。
③就业质量提档升级。开展访企拓岗专项活动,联合中海物业、CVTE、精一家具等知名企业开展专场招聘并建立合作关系,新增2家就业创业合作基地。2023届毕业生(不含留学生)就业率100%,其中公务员6人,企业单位5人,事业单位8人。学院通过导师、教师、辅导员、就业单位多维联动方式稳抓就业,连续三年获得南昌大学“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4、研究生导师状况
我院共有研究生校内专业导师16人,校外行业导师9人。导师队伍年轻化,特色鲜明,全部为副高以上职称,56%导师主持过国家级课题,37.5%的导师为教授,62.5%的导师为副教授(详见表2)。导师具有海外经历的有8位,具有博士学位有14人,占比达87.5%,45岁以下的导师占比62.5%,师生比为1:4。
表2 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
专业技术职务
| 人数合计
| 年龄结构
| 学历结构
|
26至35岁
| 36至45岁
| 46至59岁
| 60岁及以上
| 博士学位
|
正高级
| 6
| 0
| 2
| 2
| 2
| 6
|
副高级
| 10
| 4
| 4
| 2
| 0
| 8
|
中级
| 0
| 0
| 0
| 0
| 0
| 0
|
总计
| 16
| 4
| 6
| 4
| 2
| 14
|
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入选2023年江西省省部级人才10余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2023年,本授权点在制定、修改培养方案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管理人才。主要措施有:
①优化管理结构,正学风、树典型。2023年,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做好顶层设计,每个班级配备班长、副班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有专任教师担任班级兼职辅导员,从专业和实践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联合开展各项活动,推动研究生党员人数稳步增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承担学院2023年“新时代红色旅游创新发展30人论坛”等三次大型会议活动组织及学校各项任务,确保班级能够顺利开展教学、实践、就业等各项活动。此外,通过评选院级学习强国标兵、学生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等方式,加快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融合发展。
②以德育人,提升研究生教学团队水平。紧紧围绕“四有”双师队伍建设目标,实施“双培养”“双带头”活动,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骨干党员的业务带头和党建带头有机融合。结合树“学”之标兵、“行”之先锋,开展“我是党员我示范”行动;结合树“师”之典范,建成了一支“名师引领、骨干支撑、双师双语、校企互融、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研究生师资队伍。2023年研究生教学团队师生先后被立项建设为省级研究生教改课题1项、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项、南昌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项、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及南昌大学教学名师1位等。
③红色课程+思政,积极探索“多元互动结合”教学模式。坚持贯穿、结合、融入,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到专业教学全过程。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旅游法规与政策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等课程+思政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针对研究生心理特征、认知特点、成长成才的时空境遇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对学院相关课程进行全程综合改革,形成了“案例教学、专题讲授、问题探讨、实践体验、综合考核”的“多元互动结合”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如探索了红色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新思路,即“广泛调研——反思问题——理论指导——方案设计——教学实践——理论提升——指导教学实践——运用推广”的研究路线,获得学位点师生高度认可和评价。
④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从理论中挖掘学术问题。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为养成学生党员党性意识,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对照党中央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关于召开范围、召开形式、召开次数等各项要求,如期如量如质严格开展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培训、民主评议、组织生活会等各项基本组织生活,在常态化的组织生活中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研究生党员,在常态化的组织生活中帮助党员增加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自身责任感,不断树立组织意识、党性意识。同时增强学生从思政理论中挖掘理论问题的能力,做到既要学好也要用好。
2、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①系列活动把握学术和行业前沿。2023年,学院成功组织多彩智旅·百嘉讲坛及创新创业沙龙共24场,邀请同济大学解学芳教授、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国宝李渡集团副总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为学位点研究生答疑解惑,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
②多措并举提升研究生安全意识。通过学院、教师、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公众号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工作,通过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家安全日教育等活动,本学位点全体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逐步提升。一是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旅院一课”安全教育等活动,用视频、图片等鲜活素材,生动展现“安全防范无小事”,提高学位点研究生安全意识。二是保持零安全责任事故和意外事件。2023年全年未出现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和意外事件,学院在研究生的意识形态安全、生命财产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各个方面,未出现负面事件,特别是近年来屡见不鲜的网络诈骗、交通意外、感情纠纷,我院研究生网络事件发生率为零。
③创新形式提升学习效果。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责任担当的同时,学院通过创新形式,切实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微党课形式,变支部书记讲党课为全员讲党课;通过开展书籍阅读分享研讨会,变一人宣讲为多人探讨;通过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变固化认知为切身感受;通过参观小平小道纪念馆、八一起义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变校内纯理论学习为户外实地研学;通过学校和学院组织的“3.21”、“12.3”修身日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红歌联唱比赛、党史国史知识竞赛、党员故事汇、先进党员专访和线上展播活动等,变活动参与者为活动主人翁。在校内,学位点研究生在档案馆、校史馆、学院文化墙,追寻南昌大学前身“江西大学”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初心,见证学院办学30周年的辉煌历程;在校外,学位点研究生在小平小道纪念馆、八一起义纪念馆、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等地,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峥嵘岁月,感受历史遗产。
3、学位点文化建设
①内容丰富的高端学术会议活动。2023年,学院组织举办了“红色文旅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讨会、“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外文化遗产管理经验与思辨”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首届“新时代红色旅游创新发展30人论坛”等三次大型学术活动,学位点研究生参与会议策划、会场布置、专家接待及志愿者服务等各项工作。此外,学院组织了20余场百嘉讲坛及创新创业讲座,丰富多样的活动极大提升了研究生视野。
②组织安全教育活动和师生联谊活动。组织学位点研究生参加“知校·爱校·荣校”“消防安全责任重,平安校园靠大家”等主题活动,参加全校万米健康跑活动,与本科生、学硕共同举办2023年新生迎新晚会、2023年学院总结大会暨表彰大会,增强学位点研究生对学校、学院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③开展常规活动关心关怀学位点学习生活。通过定期组织召开“书记院长与学生面对面”、年级班会、座谈会、师生见面会、学术沙龙大讨论等沟通形式,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学习、思想、生活、服务等方面心声和需要。
4、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①管理教师队伍强大。目前,学院配有一名副院长专管研究生工作、一名系主任担任党总支书记、一名研究生专职辅导员、三名兼职辅导员,积极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开展对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教育的日常工作。同时,学位点充分发挥研究生会、班委、研究生党员作用,将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②加强学位点管理制度制定。学院出台《南昌大学旅游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南昌大学旅游学院专业硕士校外行业导师管理办法》《南昌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方法》《仙女湖奖学奖教金评审办法》(2023版)等文件,规范学位点日常管理工作。
③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为进一步适应教育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学位点严把论文质量关,提前布局、超前谋划,遵守淘汰制原则,从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送审、答辩等环节加强学位点毕业论文管理,通过评价考核和导师督促学生保质保量毕业论文。2023年学位点论文盲审通过比例为100%。
④加大招生力度。2023年,学位点积极加强招生宣传,对接高校、企业、政府部门,招生人数和生源质量均达历史新高。2023年旅游管理专硕报考人数为315人,较2022年增长40%。旅游管理专硕录取31人,较去年增长34.8%,人数居全省首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全程采用线下方式,优中选优,实现了零差错、零投诉。
⑤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2023年学位点新增MTA多功能教室1间,为了更好地服务师生,扩大了文化空间场所。此外,上课期间,为更好探讨学术与提升课堂氛围,学院拨付经费用于研究生实训实践、以及日常茶水供应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人文关怀,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对标一流学科,优化培养方案。本专业学生至少须修满34学分,其中包括必修课程20学分,创新创业学分至少须修满1学分。课程体系中7门专业必修课《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服务管理》《旅游规划与战略》《旅游产业经济分析》《旅游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旅游营销》紧扣区域需求;专业选修课的《旅游管理决策与领导艺术》《节事活动策划》《旅游危机管理》《饭店管理与实践》等课程更是实行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课程体系紧扣社会行业发展需求。
强化知识、技能与素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强化《全球旅游新态势》《旅游学术写作原理与实务》2门双语课程建设及《世界遗产与旅游实务》课程,培育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时事热点问题分析与识别能力,对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学分要求、毕业要求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同时,培养的科研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参加专题讲座、专业学术讲座和研究生学术论坛等)与专业实践环节(旅游实践调查)都结合实际问题开展,保证了培养的研究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优化师生互选和课堂授课互动模式。研究生由导师及导师小组全面负责培养,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并重,并且辅之必要的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课的学习采取学生课前自学,导师系统讲授、重点辅导,研究生学术讲堂、讨论讲座以及任课老师制定参考文献、书目,学生阅读后撰写综述和评论等多种形式。研究生学术讲堂由任课老师指定与本课程相关的学生必读专业文献,在自学的基础之上,采用研究生讲堂的形式,由任课老师组织研究生课堂讲述、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事先准备讨论提纲,由教师归纳、总结和点评。课程结束后,学生在阅读专业文献的基础之上,撰写与本课程学习相关的、有价值的文献评述、专题报告、学术论文等作为考核依据。
严格进行中期考核。为保证培养质量,按期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中期考核小组负责,就有关学位课程内容、本专业发展动态及研究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制定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对课程授课质量的监管。制定课程评价表格,每学期学生对本学期课程进行评价,并参与评选年度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每学年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需要对课程进行听课与评价,加强课程过程监管。
2、导师选拔培训
本专业学位点依据教育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和《中共南昌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严格招聘引进、严格考核评价、严格师德督导、严格违规惩处、将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
在导师选聘条件方面,采用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学术专著、横向课题、发明专利等多角度科研评价体系,聘任科研经验丰富、科研实力较强且有切实指导条件和意愿的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且所有导师均需经校学位委员会审定。2023年,新增硕士生导师3人。
在导师培训与考核方面,学校出台系列师德师风建设管理制度以规则立德落实师德责任意识。2023年学院出台《南昌大学旅游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南昌大学旅游学院专业硕士校外行业导师管理办法》等文件,加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评选机制,在研究生招收和指导方面实行学术道德、师德一票否决制,定期开展导师岗位评估,将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和学位论文抽检等结果,与导师招生资格确认、招生计划分配及项目资助密切挂钩,以此激励导师育人积极性。对于备案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定期考核,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导师。对于新聘任的4位研究生导师均参加岗前培训,明确岗位职责,研习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学位论文标准与指导以及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
表3 新聘导师培训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培训内容
| 培训时间
| 培训地点
|
1
| 徐雅雯
| 女
| 教师研修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
| 6月6日
| 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
|
2
| 郭泉恩
| 女
| 教师研修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
| 6月6日
|
3
| 王文辉
| 男
| 教师研修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
| 6月6日
|
4
| 周雨城
| 男
| 教师研修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
| 6月6日
|
3、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①突出思想正德,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一方面,为健全和落实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学院开展主题党日、参观上饶集中营红色遗址等系列活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常态化学习,重点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头脑。另一方面,加强和推进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教育和法治教育,在提高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素质的同时,提升高校教师依法执教、规范执教能力。同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实践,积极组织各类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与携程集团、省规划院、安义县政府、华侨城等企业开展合作探索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②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2023年,在全体教师党员的努力下,旅游学院工会选树为“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习足迹,共奋进”青年党员社会实践队首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队伍(全校唯一);第四次入选教育部、团中央专项实践队伍,8支实践团队获《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电视台、学习强国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第三届南昌大学红色故事讲解员暨金牌讲解员大赛获央广网、江西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此外,学位点多名党员教师入选2023年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带头引领作用。
③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一是强化师德考核制度体系。学位点根据学校出台的《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师德考核实施办法》《旅游学院师德师风考核评估办法》等文件,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领导小组与师德建设委员会。此外,2023年所有导师纳入江西省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机制,所有行业导师均进行年度考核,对存在师德师风、违规违纪者予以解聘。二是强化监督与惩罚制度。成立由2位副院长及1名科长组成的纪检小组,定期举办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个别谈话、随机听课等活动,设立师德师风举报邮箱、师德师风监督电话,对教师的授课质量、工作作风、思政教育、管理公平等信息进行监督管理。三是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引进、日常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科研和人才项目申请等,促进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形成示范性课程及教学成果奖。
4、学术训练与交流情况
①学院组织研究生参加“红色文旅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讨会、“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外文化遗产管理经验与思辨”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首届“新时代红色旅游创新发展30人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同时通过创新创业讲座让学生了解如何撰写案例论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②开展“北上南下”调研活动12次,强化产教融合。与携程集团、省规划院、安义县政府、华侨城等企业开展合作,探索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校企共同发展;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新增2家就业创业合作基地;组织开展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考察、度假村考察、世界VR产业大会和赣商大会和中国米粉节等活动;联合校团委、艺术教育教学部成功举办南昌大学第二届“弘美”旅游文化节,近2000人次师生参与。
③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2023年,学位点接收了1名澳门旅游学院研究生来院交换学习;选派了2名优秀教师前往澳门旅游学院进行教学交流;成功申报并获批了2023-2024学年“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录取了七名海外留学生;录取了2名海外留学研究生。
5、研究生奖助情况
2023年,学位点研究生资政报告获省主要领导肯定批示1篇,获得仙女湖奖学金1人,23届毕业生涂文文同学获2023年南昌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详见表4)。同时,学位点留学生RAJABOV JASUR(乌兹别克斯坦)、RUSLANKAMALOV(俄罗斯)、PHEAK SIENGHUO (柬埔寨王国)、KOMURCU BUSRA(土耳其)等同学获中国政府奖学金。
表4 研究生获奖情况
序号
| 获奖内容
| 姓名
|
1
| 2023年优秀毕业论文
| 涂文文
|
2
| 2023年研究生思政教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 旅游学院研究生会
|
3
| 仙女湖奖学金
| 方平胜
|
4
| 中国政府奖学金
| RAJABOV JASUR
|
5
| 中国政府奖学金
| RUSLANKAMALOV
|
6
| 中国政府奖学金
| PHEAK SIENGHUO
|
7
| 中国政府奖学金
| KOMURCU BUSRA
|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人才培养
一是研究生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31.25%,所录取硕士生一本以上生源比例占70%以上,研究生招生人数和生源质量达历史新高。二是施行导师负责制+辅导员带班制,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三是对标学术前沿,对标一流学科,优化师资力量,构建知识、技能与素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优化国际留学生需求新增双语课程。四是严把论文质量关,遵守淘汰制原则,从预开题、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送审、答辩等环节加强学硕专硕毕业论文管理。五是修订《南昌大学“仙女湖”奖学奖教金评定办法(2023版)》《南昌大学旅游学院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方法(2023版)》等系列文件,保障评奖评优推免的公平、公正。六是坚持“面向行业、强化能力”两条主线,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将科研项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依托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同时采取一体化(训、练、赛、创)实践教学模式,组织MTA研究生参加“青躬行”旅游调研大赛等专业竞赛,并积极筹办全国会议“首届新时代中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30人论坛”“红色文旅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讨会”“旅游高质量发展跟踪调查与学术研究论坛”和“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外文化遗产管理经验与思辨”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学生搭建对话领域内权威学者的重要平台。并将社会服务项目与教学相结合、课程与教学基地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专业竞赛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以提高实践能力。例如,2022级MTA学生宋娟参与撰写的《茶文化非遗资源融入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获得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2、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增强导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与影响力。一是课题研究取得重要突破。2023年,导师队伍立结项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立结项7项(详见表3),江西省第二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其中,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二是研究生教育成果凸显。陈洪玮教授当选2023年度南昌大学教学名师,指导的硕士论文《企业组织的创新机理: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的前因视角》获评江西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互联网+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参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获校级重点立项、省级一般立项,《基于文化自信的“一课 两实践 三融合”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获教学成果校级一等奖;王佳副教授《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产教协同育人效果的跟踪调查与提升举措》课题获批2023年南昌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指导硕士论文获评校优秀毕业论文。三是论文论著成果质量有较大提升。2023年,导师队伍共发表学术论文24篇(详见表5),其中:C刊9篇、SSCI(或SCI)13篇、中文核心2篇,出版专著4部,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篇,应用对策成果获正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2次。四是学术成果影响力提升。朱虹教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画传系列》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胡兵教授的《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涂红伟教授申报的“旅游交往中的主与客:积极接触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获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立项,孙步忠老师申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精袖谱系涵养研究”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重点项目立项等。五是助力旅游景区发展,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承接武功山、婺源县等地的横向项目,新增3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72.98万元,积极助力景区发展规划和测算等工作。
表5 2023年度纵向课题立结项情况(部分)
序号
| 课题状态
| 课题类别
| 课题级别
| 课题名称
| 课题题目
| 立项时间
| 主持人
| 金额
(万)
|
1
| 立项
| 纵向课题
| 国家级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
| 旅游交往中的主与客:积极接触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
| 2023/11/14
| 涂红伟
| 35
|
2
| 立项
| 纵向课题
| 国家级
|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重点课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养研究
| 2023/12/16
| 孙步忠
| 20
|
3
| 结项
| 纵向课题
| 国家级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 基于景观生态系统的我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适应性管理研究
| 2017/6/30
| 龚志强
| 20
|
4
| 立项
| 纵向课题
| 教育部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 旅游地主-客价值共创行为的生成逻辑与效应机理研究
| 2023/10/14
| 涂红伟
| 10
|
5
| 立项
| 纵向课题
| 省级
| 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数字经济时代江西省冰雪旅游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 2023/6/25
| 郭泉恩
| 1
|
6
| 结项
| 纵向课题
| 省级
| 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省情调研项目
| 南昌市西山万寿宫祖庭联合国内外著名万寿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 2023/3/1
| 黄细嘉
| 1
|
7
| 结项
| 纵向课题
| 省级
| 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省情春季调研项目
| 政企联动赋能提质,加快恢复旅游消费新活力
| 2023/7/21
| 黄细嘉
| 1
|
8
| 结项
| 纵向课题
| 省级
| 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地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 2021/10/25
| 王文辉
| 1
|
9
| 立项
| 纵向课题
| 其他
| 南昌大学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基金项目
| 数智时代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数字传播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 2023/4/26
| 周雨城
| 2
|
10
| 立项
| 纵向课题
| 其他
| 南昌大学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基金项目
| 学习和践行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研究
| 2023/4/6
| 孙步忠
| 2
|
11
| 立项
| 横向课题
| 其他
| 无
| 婺源申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材料汇编
| 2023/2/3
| 陈志军
| 28
|
12
| 结项
| 横向课题
| 其他
| 无
| 武功山旅游+总体发展规划
| 2023/3/2
| 王文辉
| 3
|
13
| 立项
| 横向课题
| 其他
| 无
| 武功山旅游业态创新发展规划
| 2023/8/17
| 王文辉
| 4.98
|
14
| 立项
| 横向课题
| 其他
| 无
| 武功山金顶和云顶景区游客容量测算
| 2023/9/26
| 王文辉
| 12
|
15
| 结项
| 横向课题
| 其他
| 无
| 九江市会展业发展顶层设计
| 2023/12/19
| 杨征
| 10
|
表6 2023年度教师发表论文情况(部分)
序号
| 发表类型
| 发表期刊
(专著填出版社)
| 期刊级别
(JCR分区)
| 论文(专著)标题
| 论文(专著)作者
|
1
| 论文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 SSCI(SCI)一区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in China: a critical approach
| 徐雅雯
|
2
| 论文
| Sage Open
| SSCI(SCI)二区
| Coupling Coordination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Sustainable Tourism-Innovation-Environment System: Evidence in China
| 陈志军
|
3
| 论文
| 旅游学刊
| CSSCI
| 道德认同还是道德推脱?——旁观者视角下国家公园游客环境态度与亲环境行为关系研究
| 涂红伟
|
4
| 论文
| 社会科学战线
| CSSCI
| 红色旅游发展与革命老区经济增长
| 黄细嘉
|
5
| 论文
|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 SSCI(SCI)一区
| Logistics mode strategy of firms selling fresh products on e-commerce platforms with private brand introduction
| 王佳
|
6
| 论文
|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 SSCI(SCI)二区
| The cash flows in push and pull supply chains under supply disruptions
| 王佳
|
7
| 论文
|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in Operational Research
| SSCI(SCI)二区
| Interaction between joining platform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channel encroachment for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 firms
| 王佳
|
8
| 论文
|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 SSCI(SCI)二区
| Optimal maintenance service outsourcing strategy considering extended warranty service
| 王佳
|
9
| 论文
| IN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
| SSCI(SCI)四区
| Optimal channel choices and online refund policies in a low-carbon tourism supply chain considering carbon reduction level
| 王佳
|
10
| 论文
|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 SSCI(SCI)二区
| Optimal brand differentiation and private brand introduction
strategies consider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 王佳
|
11
| 论文
| Plos One
| SSCI(SCI)二区
| Image perception of ice and snow tourism in China and the impact of the Winter Olympics
| 郭泉恩
|
12
| 论文
| 华东经济管理
| 中文核心
| 信息化建设对城市碳减排的影响——来自“两化融合”试验区的经验证据
| 黄细嘉
|
13
| 论文
| 中国农村经济
| CSSCI
| 红色旅游发展与革命老区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双重差分法的经验分析
| 黄细嘉
|
14
| 论文
| 财经研究
| CSSCI
| 绿色债券、碳减排效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 黄细嘉
|
15
| 论文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CSSCI
| 乡村旅游聚落用地与空间结构模式演变研究——以婺源篁岭为例
| 陈志军
|
16
| 论文
| 世界农业
| 中文核心
| 乡村旅游、结构转型与农民收入增长——来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经验证据
| 黄细嘉
|
17
| 论文
| 江西社会科学
| CSSCI
| 审批制度改革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行政审批中心成立的准自然实验
| 黄细嘉
|
18
| 论文
| 旅游学刊
| CSSCI
| 乡村旅游发展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经验证据
| 黄细嘉
|
19
| 论文
| 贵州社会科学
| CSSCI
| 金融科技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基于经济效率视角
| 黄细嘉
|
20
| 专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无
| 热点城市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王佳
|
3、科学研究
对标学术前沿,增强科研活力。组织“红色旅游与红色基因传承系列讲座|多彩智旅•百嘉讲坛”15场(详见表7),聘请权威期刊主编、省级领导、学界精英做主讲嘉宾。
通过专题化方法课程、多样化学术沙龙与百嘉讲坛、高端学术会议,优化科研环境,增强学生科研能力。
表7 2023年度旅游学院系列学术活动一览表
报告会主题
| 时间
| 主讲人
| 职称
| 所在单位
|
旅游消费类实证研究经验分享
| 2023/2/17
| 涂红伟
| 副教授
| 福建师范大学
|
旅游引导的乡村振兴规划研究与落地实践
| 2023/2/23
| 汤俊
| 院长
| 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
|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 2023/4/6
| 曾宜富
| 会长
|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
|
旅游类学术论文发表技巧
| 2022/4/14
| 严旭阳
| 教授,《旅游学刊》期刊主编
| 北京联合大学
|
AIGC智能数字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伦理
| 2023/4/19
| 解学芳
| 教授
| 同济大学
|
外文阅读与SSCI写作之思考
| 2023/8/8
| 曲颖
| 教授
| 浙江工商大学
|
以奋斗者为本,勇敢前行
| 2023/9/8
| 邹志鹏,陈智
| 董事长
| 家天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鉴往知来:旅游频繁出圈,谁是下一个流量王?
| 2023/9/19
| 邓爱民
| 教授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定位
| 2023/10/7
| 黄郁成
| 教授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
旅游的幸福效应
| 2023/10/17
| 粟路军
| 教授
| 中南大学
|
《旅游科学》发表经验交流
| 2023/10/21
| 张宏梅
| 教授,《旅游科学》期刊主编
| 上海师范大学
|
酒店工作真的没前途,也没钱途?
| 2023/11/3
| 伍艳
| 金牌讲师
| 江苏锦扬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
遗产外交与文化旅游跨国合作机制构建
| 2023/11/14
| 宋立中
| 教授
| 福建师范大学
|
职业启蒙之酒店篇
| 2023/12/8
| 徐娟
| 人力资源总监
| 上海皇冠假日酒店
|
人文江西的历史脉络
| 2023/12/29
| 朱虹
| 教授
| 南昌大学
|
4、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多举措做好红色文化品牌,传承红色基因。围绕红色旅游学科特色,完成省“双一流”红色基因传承学科群建设任务;作为特色方向融入“国家安全学博士点”申报以及教育部基地重组工作,学科平台资源进一步整合。主办了“红色文旅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讨会”“首届新时代红色旅游创新发展30人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会议3场。承办第三届南昌大学红色故事讲解员暨金牌讲解员大赛,得到江西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举办第十七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展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竞赛”江西赛区总决赛;举办南昌大学第二届“弘美”旅游文化节;以红色旅游作为特色方向重点推进,通过《红色文化》课程,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各项工作。学生培养方面,指导学生队伍以非遗主题作品参加国家级 B级学科竞赛项目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第六届全国旅游设计大赛,分别获得全国一等奖、全国特等奖(全国第一名),反映出南昌大学旅游人才培养成效在国内旅游教育行业内不断凸显。科学研究方面,围绕非遗主题,导师队伍以第一作者完成多篇高质量学术成果。完成的咨政报告《茶文化非遗资源融入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获得时任省长肯定性批示,多篇非遗主题论文发表于文化遗产领域国际顶级刊物。朱虹教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画传系列》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方面,导师队伍参加拍摄中央电视台《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龙虎山篇)纪录片;参加2023年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年会,并做非遗主题主旨报告。导师队伍在国际文化遗产研究领域显示度不断增加。例如,徐雅雯副教授多篇文化遗产代表性成果发表在文化遗产领域顶级国际期刊,已是文化遗产领域顶级期刊约稿专家、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事会成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齐名,全球文化遗产领域最权威三大国际组织之一),多项成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遗产权威学会全球推送,担任海外知名高校(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博士答辩专家。
5、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
一是与印度尼西亚乌达雅纳大学孔子学院签订了2+2联合培养项目协议。二是接收了1名澳门旅游学院研究生来院交换学习,选派了2名优秀教师前往澳门旅游学院进行教学交流,成功申报并获批了2023-2024学年“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录取了2名海外留学研究生。三是建立国际生云上课堂,以青年博士加入国际生培养师资团队,每月进行2次学生云上沙龙活动,提高学生培养效果。四是为国际留学生修订培养方案,开设线上线下特色课程,1名留学生顺利毕业,4名留学生积极开展课程学习。五是完成学院双语网站建设,为我院研究生国际化招生与培养提供条件。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依据《南昌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规范学位授予各环节。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专业的建设工作,对建设项目给予政策倾斜,保证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监督与管理。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业界精英授课,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严格落实校级和院级双盲审制度。2023年,旅游管理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控制严格规范。旅游管理学位申请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共19人,根据学校不低于10%的校盲要求,参加校级盲审的学位论文共计2篇,全部审核通过并成绩良好。参加校极盲审研究生原则上包括:①所有在最长学习年限最后一年申请学位的研究生;②凡在此之前延期申请学位而本次申请学位的研究生;
除校级抽检盲审名单外,根据学院申请硕士学位条款要求,其余申请学位的硕士研究生需全部参加院级盲审,由院内和校外各一名副高及以上的同行专家进行匿名评审。毕业论文抽检及校内外盲审通过率均为100%。通过校级和院级的双盲审制度,本学科实现了对学位论文质量关的有效把控。
2023年参加答辩学生人数共计20人(旅游管理专业19人,同等学力1人),分为二个答辩小组进行,每组答辩评审专家5人,分别由校外1名同行专家及校内4位高职称教师组成。答辩成绩总体平均为80分(详见表8)。
学位点形成具有积极推荐论文参评全国优秀学位论文的机制,陈洪玮教授、王佳副教授指导的硕士论文分别获评江西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招生录取数量和考生质量不断提高,综合素养能够满足招生的既定目标和招生条件。毕业生为所在地的旅游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相关部门对南昌大学旅游学院教育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骨干力量,被诸多单位高度认可,学院也因此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旅游人才培养、旅游科学研究和服务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表8 2023届旅游管理(专业型)毕业生答辩分数情况


2023年,学院制定工作计划与工作方案,并召开学位点评估工作动员布置会,布置具体工作。落实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的具体工作计划,包括自我评估工作小组的建立、评估方式的确立、评估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总体而言,我院学位点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以一流学科为契机,不断提升学位点学生培养质量与师资团队。但与此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1、囿于MTA学生为非全日制,需兼顾日常工作与学习压力,对课程学习及论文写作的投入度有待提高,整体学位论文进度较慢;
2、录取的MTA学生跨专业比例较高,对旅游专业理论素养积累普遍不足,对专业教师及导师的日常教学及论文指导挑战较大;
3、行业导师队伍需要进一步与时代热点结合,在人工智能、数字化文旅背景导师的聘任力度方面有待提高。
六、改进措施
1.健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①加大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力度。实施“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计划”,探索组建“专业学位产教融合育人联盟”,配合企业积极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健全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共商共建共享机制。举办旅游管理专业学位产教融合育人论坛,设立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基金,推进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可持续发展。
②探索以案例研究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模式。一是将案例研究成果列入本专业学位点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科研能力要求”的选项。二是举办校级案例研究比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学,加大奖励力度,提高研究生参与案例研究、案例打造入库的积极性,力争在全国MTA案例大赛中获得佳绩。三是倡导研究生在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中开展案例研究。
③探索与旅游企业合作建设研究生工作站。与优秀旅游企业合作建设研究生工作站,满足校企联合开发研究生全科知识体系的产教融合要求。以企业实际项目和问题为导向,引导研究生参与企业生产与锻炼,不断提升思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建立校企研究生导师“面对面”沟通交流机制,提升双方合作解决企业重大问题的能力,形成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生态系统。
2. 健全校外导师队伍的激励机制
①以多元激励主导校外导师建设。探索营造以家校情怀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实施以过程激励为导向的保障体系,推行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工作策略,完善学校、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研究生等多主体融合的生态系统。通过多元激励引导导师资源流动,将优秀校外导师真正引进来、用得好、留得住。
②探索建立校外导师工作坊制度。贯彻“协同育人”理念,主动架起导生纽带关系,深度参与旅游管理专硕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具体实践可采取“校友型导师沙龙”“家长型导师对话”“专家型导师论坛”等模式,以“欣赏式探询”“启发式教育”“示范性引导”等开启研究生独立思考、规划人生。
3. 深化研究生“课程思政”创新改革
①针对“课程思政”展开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建设。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首先,理清“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其次,有层次对专业课进行遴选,有的放矢;第三,梳理目前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论证其合理切入点。第四,结合本专业学位点的认知规律和课业进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中国问题。
②探索建立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探索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实行多元化评价主体,对研究生进行态度、情感及价值观方面的思政素养调查,并对已经毕业的研究生进行追踪访查,形成指标化的评价方案。“课程思政”教师评价应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挖掘、思政切入点及结合度、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对一门课程甚至课程群的整体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