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制:1年
简介:文旅融合创新与实践微专业聚焦国家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文化赋能旅游、科技驱动创新”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文化素养、技术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精准对接文旅融合新业态(如数字文旅、沉浸式体验、非遗活化等),通过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服务“旅游强国”战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不限专业背景,尤其鼓励文史哲、艺术、信息技术、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学生选修。要求申请者具备以下条件:(1)学业成绩优良,学有余力;(2)对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有浓厚兴趣;(3)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
《旅游学概论》(开课时间:2025年秋季学期,每周一晚上19:50-21:20、上课地点:前湖北院)
课程将旅游现象置于全球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的立体坐标系中,通过纵向梳理人类旅行活动从古典“朝圣—商贸—探险”到现代“大众—数字—可持续”的演进脉络,横向比较不同地域、制度与文化情境下的旅游模式,剖析旅游作为复杂系统所具有的运行机制与多重价值。内容涵盖旅游需求与动机、旅游资源与目的地开发、旅游经济与市场分析、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数字技术、可持续治理及未来趋势等板块,贯通微观体验与宏观管理。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多元、批判而负责任的旅游观,培育其文化尊重、生态伦理与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深耕及成为具备全球视野与人文底蕴的旅游工作者奠定系统知识框架与价值底座。
《旅游文化学》(开课时间:2025年秋季学期,每周三晚上19:00-20:30、上课地点:前湖北院)
课程将旅游当作一种鲜活的文化现象,从符号、仪式、叙事与情感四条主线切入,揭示“人—地—故事”相遇瞬间的意义生产机制。内容涵盖:旅游文化本体与符号编码、游客身份与凝视政治、目的地景观的叙事建构与权力书写、遗产原真性与活化实践、跨文化接触中的主客协商、媒介技术对文化想象的塑形、旅游仪式与情感经济、文化多样性守护与伦理治理。通过现场观察、文本细读与事件分析,训练学生识别文化符号、辨析话语权力、设计文化叙事,培育尊重差异、守护遗产、激活传统的创造力,为文化旅游策划、遗产管理、公共传播储备批判思维与人文温度。
《数字运营与管理》(开课时间:2025年秋季学期,每周六下午13:50-17:10、上课地点:前湖北院)
课程对接旅游行业真实数据,围绕游客行为分析、动态收益管理、私域流量运营、AI客服、数字会员复购、舆情预警、文旅消费券核销等核心环节展开教学。实践课时占三分之一,学生将在OTA、景区、酒店等合作企业中完成数据埋点、模型调优与运营复盘,期末以GMV、核销率、满意度等指标检验成果。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工具和算法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运营效率与市场竞争力,成为具备数字思维和实战能力的文旅运营管理人才。
《创意策划》(开课时间:2026年春季学期,具体上课时间根据当学期实际情况确定、上课地点:前湖北院)
课程以“文化基因—场景叙事—商业模型”为主线,系统梳理创意学、设计思维与旅游消费行为前沿理论,带领学生深度拆解地域文化符号提炼、主题定位、IP角色塑造、情绪动线设计、五感体验编排、数字媒介植入、品牌故事传播、投资测算与收益模拟等完整策划链条。课堂采用“案例精析+创意工坊+路演评审”三位一体模式,精选世界遗产地、国家级度假区、城市更新街区等多元类型项目,引导学生从用户洞察出发,完成问题定义、创意发想、概念可视化、可行性评估与营销方案制定,最终输出具有市场落地潜力的策划文本与展示原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消费者情绪的洞察力以及对商业逻辑的把持力,使其具备独立撰写高质量旅游创意策划案的综合能力,为今后从事文旅项目策划、产品设计与品牌管理奠定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旅游市场营销》(开课时间:2026年春季学期,具体上课时间根据当学期实际情况确定、上课地点:前湖北院)
课程紧贴文旅消费新趋势,以“洞察需求—塑造价值—精准触达—忠诚运营”四步闭环为主线,系统讲授市场细分与目标客群画像、旅游产品定位与品牌叙事、全渠道定价与收益管理、内容营销与短视频传播、数字广告与私域裂变、会员体系与复购激励、危机公关与声誉修复等核心模块。课程融入大量最新行业数据与标杆案例,解析网红目的地破圈路径、夜游经济引爆逻辑、Z世代情绪消费特征及银发市场触点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数据驱动的营销思维和故事驱动的品牌创造力。通过策略设计、媒介组合与效果评估的反复演练,学生将形成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平衡品牌长期价值与短期转化目标的实战能力,成长为懂市场、善创意、会经营的旅游营销专业人才。
《遗产旅游》(开课时间:2026年春季学期,具体上课时间根据当学期实际情况确定、上课地点:前湖北院)
课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体系”为纲,以“价值阐释—旅游转化—可持续治理”为逻辑链,系统梳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登录程序与监测机制;讲授真实性、完整性、突出普遍价值等核心概念在旅游情境中的再生产路径;剖析游客凝视、地方认同、社区增权、利益相关者协商与冲突调解的理论工具;对比古城、历史街区、工业遗产、线性遗产、活态民俗村等多元场景的旅游化模式与解说技术。课程采用“案例精析—田野调研—情景模拟—管理方案设计”四环递进,旨在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地方敏感、尊重记忆与拥抱创新、熟谙政策与精通市场的复合型遗产旅游管理人才,为遗产地可持续利用、文旅融合政策制定和公众遗产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与操作范本。
供稿:吴筱恬
审稿:涂红伟